close

我的台北電影節今天結束了。

推薦關於電影,我略知一二所提對台北電影節設計上的批評,
破報也有關於台北電影節的文章:遭逢土石流的台北電影獎與走山位移的台北電影節原創精神
有一些看法相似。

自己覺得,台北電影節標榜有主題,而且主題是柏林,
就應該要好好介紹柏林,至少是德國的電影。
不然設主題的意義何在?
因此對自己而言,焦點導演不是柏林也不是德國,
豈不是宣稱:柏林或德國沒有值得介紹的導演;(雖然焦點導演的片很好看)
另外拉美小輯的規劃似乎也是多餘(無關乎裡面有許多好看的電影),
意思似乎宣稱:柏林或德國的好電影撐不起一個電影節,
所以需要有拉美電影來拉抬台北電影節的好看度。
而一切設計應該都要環繞著這個重點,
比如說特刊若能多介紹柏林電影的背景,這些片的重要性,應該幫助會更大,
很可惜的只有在第一號特刊有簡單的介紹。
若特刊只拿來放追星照片或是澄清宣言,就有點可惜。



不過電影是無辜的,所以還是買票看了十八場電影:




電影偏好:描述情感細膩的電影,以及不知道的世界。

    看過導演舊作而選:戀戀茉莉香、愛慕拼圖、宇宙歌女、陽陽

    想要認識導演:麵包來的日子、雜耍家族、圖班嫁給我、幸福的彼端、女僕、在世界轉角遇見愛、八卦歡樂吧、極樂九重天

    對電影議題特別感興趣:冬日再見、路有多長、沒問題俠客修理世界

    其他:匿名遊戲、百獄、恐懼屋、德國09、蕾拉過生日、豆花男之吻、不灯港


為了議題而選的都達到目標,看的很愉快,推薦給對性別、台灣歷史、對抗資本主義有興趣的人。


至於情感細膩的部份,首先推薦戀戀茉莉香,導演仍有一貫的火候,把馬來西亞馬來人、華人與印度人的種族複雜,與家庭、愛情的情感表現的相當細緻。

其次是幸福的彼端,這部片看完淡淡的,卻讓人回味再三,非常佩服導演對情緒的釋放與轉機,描寫的這麼棒。在颱風夜的大吵時就知道夫婦正在跨越橫跨其中的陰影,而下一幕廟中的恬靜,和一幅又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作,以及世界便有了色彩的呈現,都充分呈現女主角心情的變化。也相當喜歡結尾。


此外,特別推薦恐懼屋,短片的張力極強,故事也充滿巧思,真不知道怎麼想到這個故事的。

以及賽吉‧德沃茲佛的作品:麵包來的日子、雜耍家族、圖班嫁給我,前兩部是紀錄片,步調稍慢,觀看比較花力氣,不過都很值得一看。光是當地生活就非常值得一看(看德國09時就想怎麼一直在都市打轉啊,所以看到賽吉‧德沃茲佛的作品很開心),而動物與小孩的表現極搶眼,不知道導演要守候多久才能捕捉到這些鏡頭。

德國09中偏好幾個片段:
    最喜歡的是談教育的困境:
班會上,有個小朋友提議不要打躲避球,因為他不想打了,老師一問原因,才知道因為他不喜歡被說是loser,大家紛紛提出解決方案,最後小朋友的投票結果是,既然他不想玩了,那他以後都不要參加躲避球賽(他總是不傳球給別人),但因為老師的介入,最後採用的方案是球賽不可嘲笑或謾罵輸的一方。老師想要用「民主」解決同學遭排擠的問題,最後居然是靠老師的「權威」來解決

    其次The way we won't walk together(?),談繁華區中的破落建築,它保存了過往的記憶,是在任何博物館中都無法完整呈現的,也沒有任何一部影片可以呈現它的光影與氛圍。

    出差的那段讓人會心一笑也讓人不寒而慄,這就是生活在都市的宿命?

    預防犯罪和偏見那段也很不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zu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