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等待判決的日子 Court 

Chaitanya Tamhane 查譚雅塔姆哈尼
2014 |印度 |DCP |Colour |116分

2014 威尼斯影展 最佳新導演、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
2014 維也納影展費比西獎

full  

 一位諷刺歌手被控教唆他人自殺,官司纏訟數年。臺北電影節取的中文片名,畫龍點睛地點出這部片的基調,不管是劇中人和觀眾都需要按捺性子,等待下一個開庭的時間。在官司進行的數年間,得以窺見檢察官、律師與他們的家庭,以及法官與警察的看法,以及印度的階級、階級與當代社會。

可說是陳腔濫調的主題,但看到最末還是忍不住爆氣。警察盡心追捕壞人、檢察官認真依據警察提供的證據起訴、法官仔細聆聽證詞判決。只不過一切就壞在開頭--你要怎麼認定誰是壞人呢?在律師反問檢察官歌手哪裡使用武器或各種化學物品時,檢察官說你畫錯重點了,重點是意圖顛覆與對國家不利。

警察、檢察官是真心相信這位諷刺歌手嗆政府就是不對,這種人就直接關二十年就對了,還用多說?人權律師憑著正義感(?)可說義務幫忙,還代墊大筆保釋金,但他訴求的人權觀點,似乎無人能了解,也無人在意。

明明是部劇情片,但導演卻採用紀實的手法,讓整部片的質地看似為紀錄片。也因此步調稍慢(法庭上的交叉詰問絕不像Legal High那樣!);在幕與幕的轉換間,也需要自行琢磨導演拍這幕的目的為何?但我很喜歡導演安排的諸多細節,不僅呈現各角色的立場,還試圖呈現他們的背景,讓觀眾自行推敲這些角色的信念從何而來。

如律師能使用英語與印度語,卻不擅長歌手使用的語言(檢察官與法官反而能流利使用與歌手對談)。我不清楚是否暗示這位富裕的律師與中產或底層人民的隔闔?像他在法庭上陳述某本不該被禁的書,是因為該書一針見血的指出某教徒落後又錯誤的儀式;檢察官立刻和他爭辯這本書被禁就是因為它傷害了某教徒的感情。結果隔幾日律師一家外出吃大餐時,就被該教徒教訓了。

檢察官是個平凡的上班族,她每天想要有效率的把案子了結,下班後趕回家為家人做飯。她的家庭並不富裕,一家四口擠在小房子裡,她照顧糖尿病的丈夫,還要應付小孩各種任性的要求(如煮了飯之後小孩說她要吃麵包之類的)。

法官也是個平凡人,凡事「依法行政」。他會斥責不依法逮捕或訊問的警察,仔細聆聽各種證詞來作判決依據。在他心中或許一切都要照規矩來--因此面對穿著無袖上衣的被告時,不願開庭審查,要求被告衣著莊重再來。

至於主角的歌手呢?多年前工廠倒閉,他拿不到應得的薪資,後來似乎參加過各個政治與社會團體,持續用歌聲與文字呈現不公的社會。很多時候憑己力向群眾發聲,但觀眾的反應多是冷淡,完全比不上下一場15歲少女的舞蹈表演。

在人權律師的奔走之下,歌手終於獲得保釋。但現實總不若童話般美好,歌手旋即又以其他罪名被起訴--人權律師說,這是近來常見的手法。與其指責警察、檢察官、法官或是默不關心的群眾,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個社會結構,而這個社會,能夠怎麼改變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zukus 的頭像
    sizukus

    要先知道才可能對話

    sizu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